服务热线 : 4008-216-028

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发展,信贷风险防控是关键

作者:松林 / 浏览量:2227   / 时间:2017-05-23

4



      长期以来,拿不出足够的抵押物,是农民遭遇“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为破解本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今年上海试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金融+品牌质押”贷款创新项目。只要是拥有“上海市著名商标”或“上海名牌产品商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过专业机构的评估和信用服务机构出具征信报告后,都有可能获得不超过品牌评估价值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 在今年4月29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金融+品牌贷款”创新项目推进会暨首批企业贷款发放仪式上,上海融氏企业有限公司、上海松林工贸有限公司、上海艺杏食品有限公司和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等4家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共计1600万元的银行贷款。(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杨清悦 摄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普惠金融得到政府的重视,频频登上政府工作报告“头条”。农业沉睡资源不断被盘活,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信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发明显。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行、农信社等“国家队”纷纷加入到推动金融资本投入农业的队伍中;民间机构、互联网大咖也纷纷进军农村市场,宣布开拓农村金融业务。

  2016年,农村金融东风频吹,农村金融的热度一再点燃。但必须指出的是,涉农贷款不良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高出国内贷款平均不良率。因此,防控农村信贷风险,将是促进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点。

  本版文字统筹:张红英

  【现状】

  农村市场缺口巨大

  多种力量争相参与农村金融

  伴随上世纪90年代末开启的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农村金融网点大量撤并,出现机构离农和资金离农的趋势。为缓解农村融资困境,2009年起,银监会开始向金融机构下达涉农贷款“两个不低于”要求,即“涉农贷款投放的增速要确保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投放的增量要确保不低于上年”。2016年年初,银监会通知要求,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力强化对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找准自身定位,优化信贷结构,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同时提到鼓励商业银行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力争在2020年底全面消除金融机构空白乡镇。

  国务院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以来,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围绕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这一首要目标,发挥农村金融支农支小主力军的作用,农合机构8万多金融服务网点遍布乡镇,80多万员工奋战在农村金融一线。截至20169月末,农合机构资产总额达2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3.39%;涉农贷款8.6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6.6万亿元,利润总额1964亿元,同比增长2.31%

  今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银监会组建的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全国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包括财政部和全国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拟分3年形成约150亿元的资本金规模。资金的发放将通过“放射性”分支机构来完成,先在全国各省市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再向市县延伸,直接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该公司的职责和任务中就包括:落实国家农业支持政策,制定再担保业务标准,为省级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规范指引;为所有省级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根据各省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水平,制定合理的代偿风险分担比例和再担保费率;研究开发农业信贷担保产品和服务,扩大信贷支持农业的覆盖面;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总对总”战略合作,建立适用于公司和省级机构的银担风险共担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和风险救助机制。

  事实上,在“国家队”入局前,一些民间机构已然看上农村信贷市场这块“蛋糕”。城市市场逐渐饱和,农村市场存在万亿缺口,加上农村普惠金融政策当头,互联网金融巨头和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农村金融这一“蓝海”。

  20159月,京东金融发布农村金融战略,表示将充分发挥京东在渠道下沉、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巨大优势,紧扣以“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为核心的农村经济闭环,设计和打造具有京东特色的农村金融模式。

  两个月之后,蚂蚁金服旗下网商银行宣布面向农村农户的互联网小额贷款产品旺农贷正式上线,旨在为三农用户提供纯信用(无抵押或担保)贷款,专项用于购买农资农具的信用借款,消费信贷产品等。

  探索农村金融发展的新路径,苏宁金融则推出“金融+电商+农业生产”的闭环农产品供应链。今年41岁的安徽省岳西县农民陈智光,成为享受苏宁农村金融全产业链闭环服务的第一人。从贷款到售卖,苏宁金融为陈智光提供的是一揽子闭环服务,这当中既掌握了农户的数据信息,又为苏宁易购和苏宁众筹找到了优质货源。

  随着信贷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信贷公司转变工作模式,拓展工作思路,在关注农村客户生产经营风险的同时,利用授信技术确定客户贷款额度,代替小额信贷服务中的担保抵押方式,在一定额度下,农村客户可以利用信用评级进行无抵押贷款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金融的落地。

  【困难】

  征信空白、抵押物缺乏

  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是源头

  今年年中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断向最基层下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醒尘介绍说,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国140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户均46万元,同比减少7万元,涉农贷款占村镇银行贷款比重为93%,表明村镇银行业务与目标客户逐步向农村下沉,省级农信社涉农贷款覆盖面不断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健康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防控风险是必须逾越的一道坎儿。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为2.4%,高出国内贷款平均不良率一大截。《报告》也明确指出,相对于其他涉农贷款而言,农户贷款不良率相对较高,风控难度较大。《报告》还提到,农民的还款能力是信用风险的基础因素,是必要条件。农户仅有还款意愿而没有还款能力,最终仍然会违约。如何识别判断并有效增强农户的实际还款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然而,要进一步解决涉农信贷的高风险难题,首先需要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农户贷款不良率高,很多时候并非是其恶意违约,而是由于农户前期通过授信得到贷款后,在后期遇到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影响,生产能力不足,造成无法如约还款。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认为,如果不提农业风险,农户整体信用程度还是很高的,“因为相对于工商业,农业贷款额比较低,风险也相对较低。”

  传统风控机制一般不会介入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管理。但从行业特性来看,农业领域的经营风险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加难以预料与控制,特别是农业自然灾害导致的农户收益受损情况。除了自然灾害,农业领域还面临着由市场波动引起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对小微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合作组织影响更大。也就是说,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必然会通过信贷关系传导至银行体系,成为银行涉农贷款的信用风险。这就意味着,涉农银行信贷的重要风险源头之一在于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

  因此,对于信贷机构和公司来说,风险控制环节不能仅局限在前期的还款能力评估和授信上。对于相关金融机构来说,如何精准把握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管理,也是需要逐步探索的课题。

  农户抵押物缺乏现象较为普遍,金融机构特别强调抵押担保,造成很多农民无法满足这种条件而放弃贷款,这也是农村金融落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即使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偿还贷款,但涉农贷款方面的抵押物一般都非常难以评估和处置。这种情况下,前期授信这样灵活、便捷的方式既适用于缺乏合适抵押物,贷款额度相对较小的小微企业和农户,又适用于对生产时间有要求的农业生产,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但授信业务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上的一些漏洞,如风控难度大集中表现在传统风控模式下银行按照批发模式授信,多家信贷机构重复授信等,农村客户负债水平偏高,没有能力还款,造成欠贷。这也意味着农村金融机构在向农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可能承担更大的风险。

  农村金融信贷风险防控难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征信空白,很难凭借过往的数据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的辨别、分级。传统农户由于缺乏有价值的信用信息,同时可用抵押物又有限,从根本上接触和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农户积累的信用资料寥寥无几。互联网金融平台小牛普惠在去年10月便开始布局农村金融市场,推出以“惠农贷”为主打的面向“三农”的多款产品。小牛普惠三农贷总经理张尧表示,在农村金融领域,虽然小牛已经跑在了大部分同行的前面,但是,市场开发还是很小。“农村信贷之所发展缓慢,有多方面的原因。”张尧分析,首先是缺乏信用体系基础。“过去的农村金融基础太薄弱,正规的金融机构覆盖面太小,渗透率非常低,导致信息缺失,信用体系建设难度较大。”其次是大量资产无法获得有效识别和合理定价。“我们在深入农村市场之后,发现农村主要抵押物土地产权尚未解决,抵押物常常陷入‘办证死循环’僵局。信用基础设施差,导致大量优质资产很难被有效识别和定价。”

  【探索】

  加强风控能力

  积累经验抵御信贷风险

  加强农村信贷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农村金融良性发展,政府、银行机构和信贷公司等都在为积累抵御风险的方法不断做着尝试。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是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作出的有力尝试。8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三权分置”的基础上,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就可以在需要资金时将自己所承包或者经营土地的权利抵押出去。这对农村信贷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目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平台大都选择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来尝试破解信贷风险防控问题。网商银行通过村淘合伙人,并与中和农信合作共同把控风险。村淘合伙人在其中承担“推荐人”的角色,帮助农户上网完成借款,但审批过程仍然由网商银行负责,中和农信则是一家非政府组织中的小额信贷扶贫机构;京东京农贷选择和涉农机构合作,基于合作伙伴、电商平台等沉淀的大数据信息,了解农民的信用水平,并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宜信的宜农贷是通过与MFI(小额信贷机构)合作,并由MFI来把控风险;而早在2009年就开始走农村路线的翼龙贷则用加盟商的模式给农户提供贷款,强调在农村熟人的作用,以及加盟商的本地属性。

  小牛普惠则依靠自身线下团队打造的全员风控、全面风控的风险防控体系,摆脱了对第三方的依赖,被认为是农村金融风控体系的新尝试。张尧认为,小牛普惠的风控最强大的地方还是自身建立起来的庞大的业务员群体。“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的业务员深入到农村一线专职拓展信贷业务,业务覆盖面之广、信息数据的积累都远远超过‘电商下乡’能覆盖到的。”随着未来业务的发展,未来小牛普惠将依赖自身数据和外部数据,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风险防御系统。尤其在农村产业链上面,小牛会将风控细分到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比如通过跟种植类、畜牧养殖类领域专业数据机构的合作,将每个节点上的风险控制前置。“我们也将不断开发适应农民、农村需要的新型产品、新型还款方式。比如先息后本、半年免息贷款等等,会更多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和农产品周期。”张尧说道。

  中和农信开展小额信贷业务20年,累计为140多万人提供了贷款。公司正结合多年的信贷经验与数据内容,积极探索大数据风控建模,提高对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通过对风险进行准确计量而实现差别定价,从而降低农村信贷风险,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关于农村信贷风险控制,中和农信副总经理陈殿左还这样公开表示:“都认为农户贷款风险高,其实就我们在农村做小额信贷来说,产生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内部员工身上,而非是农户,只要款是真正贷给了农户,贷款就是安全的。”从中和农信深耕农村金融市场20年的经验来看,给农户提供适合的贷款产品,风险控制的重点不在农户,而是内部操作风险控制。为此,中和农信围绕信贷员的福利、对工作流程的监督和监察三个方面,为员工设计出了一套风险控制体系。据介绍,中和农信给信贷员相对稳定的福利保证,绩效上不封顶;在保证福利的基础上对信贷员的日常工作严格监督,违规操作零容忍。同时,在一段时间内,公司还会对整体信贷业务进行监察。陈殿左表示,这些都是中和农信在20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系统性控制内部操作风险的方法,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广阔,中国的农户诚实守信,只要能够管好自己的员工,风险完全可控可承受。

  海南农信社则是将信贷团队的培养直接称为信贷业务开展的“关键环节”,从整个队伍组建过程中的严格筛选,到信贷员从“学徒”走向正式岗位的漫长实习阶段,再到给予优秀信贷员广阔的发展空间,每一步都是重视信贷员作用的表现。

  作为一家城商行,徽商银行进入农村地区的时间并不长。该行副行长慈亚平表示,除了注重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风险防控。由于徽农支行员工大都为当地人,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人脉关系一方面对业务发展有好处,但随之而来的,也会带来道德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对业务产生影响,除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该行还尤其重视对内部员工的道德风险防控,加强员工的异常行为排查和思想道德教育,从制度、流程等各方面加以防范。

  未来的农村金融,仍有很长的一段探索之路,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假以时日,将来的农村金融市场一定比现在更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