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米袋子”“菜篮子”是都市农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高效生态是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平衡保供给和培育农业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这对上海都市农业发展而言,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统筹题。上海农业用地不到240万亩,寸土寸金,为了实现高质量保“米袋子”“菜篮子”目标,绝大多数农用地用于水稻、蔬菜种植,因此上海绝大多数家庭农场、合作社以经营大米、绿叶菜为主。近年来,上海各涉农区之间、同品类经营者之间的地产农产品竞争主导了上海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向,也因此形成了泾渭分明的格局,即经营者抱团参与市场竞争比例高、强度大,地产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振兴区域农业产业的底气足,而那些无法通过品质、品牌获得附加值的村镇,农业产业则处于“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境地。
同样身处乡村振兴新时代,同样面对上海这一大市场,从事地产农产品种养业的经营者为什么有人欢喜有人忧?
立足供求趋势 确立稳定增产高效经营模式
在上海,一饱松江区上海松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松林猪肉和松林大米的口福,是中高收入消费者的一大快事。松江大米是上海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大米地理标志产品,松林猪肉和松林大米囊括了国家级、上海市的金奖。松江区10多万中小学生是松江大米和松林猪肉的忠实消费者。在盒马鲜生“0”系列营销端,松林牌无抗猪肉销量和口碑稳居第一。还是在盒马鲜生,每天销售松林大米不少于50吨。
记者通过松林品牌创始人王龙钦了解到,在鲜猪肉这个品类上,松林猪肉是上海市第一个成功注册的品牌,品牌注册20年之后的2021年,松林猪肉又成为上海市第一个获得绿色认证的猪肉品牌。从风味种猪、无抗养殖到屠宰加工,通过直营店、盒马鲜生等优质渠道到市民餐桌,松林鲜猪肉形成了一个各环节严格可控的闭环,并延伸出肉制品等产品,松林猪肉全产业链也逐渐完善。在这个严格意义上的闭环全产业链里,有近百个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以统一的标准为松林猪肉提供生态养肥服务。种养结合绿色生态大循环的背后,是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和各涉农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和规范管理。
松江大米形成闭环也是异曲同工。在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和松林集团联合努力下,松江大米依靠独有的品种、品质,开启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即培育了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也成长了包括松林大米在内的多个家庭农场大米品牌。2022年松林大米联合经营规模达到了1.8万亩,松江大米“松早香一号”品种规模达到1万亩,“松香粳1018”品种面积达到6.8万亩,松江大米品牌联合社水稻种植规模占松江水稻种植面积的52%。为了共享品牌附加值,那些还未能加入松江大米联合社的家庭农场则不断提升绿色循环种养殖质量,努力争取获得松江大米品牌授权。
因为松江大米和松林猪肉品牌引领,过去十年,松江区猪粮产业走上了提升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的正轨,成为上海保猪粮供给的标兵,也成为地产猪粮产业绿色高产高效的榜样。
随着松林品牌影响力竞争力的不断提升,2021年,金山区廊下镇引进了松林,以大生态循环农业的方式建成8万头规模的“楼房养猪场”,以此方式加入松林猪肉闭环全产业链,既提高了金山区生猪保供给能力,也为廊下镇绿色蔬菜产业引入新鲜血液。这样的联合,自然强化了松林品牌猪肉闭环的实力,在猪肉价格长期低迷的市场背景下,有着品牌资产的企业大多期待扩大规模,松林猪肉通过联合摆脱了产能长期徘徊在15万头之下的困境,2022年实现了出栏超25万头品牌猪的目标,目前正撸起袖子向着50万头的目标迈进。
廊下镇和松林集团一拍即合,是因为过去十多年廊下镇一直走在农业品牌化道路上,农业品牌资产在廊下镇农业产业振兴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双方牵手,是志同道合者的牵手,是奔着产业振兴而去的牵手。
市场供需转换证明,“米袋子”“菜篮子”的品牌消费模式必将为生鲜农产品低价竞争画上句号,那些敏感的经营主体早已转换了跑道,围绕地方政府的主导产业,用特色经营模式和差异化竞争力取得了稳定增长和高效益。
毗邻上海松江区的上海青浦区肩负着大都市生态保障的责任,早早确立了菜、米、菇、鱼农业主导产业,过去十多年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证明,只有扶持培育农业企业品牌,青浦区的主导产业才有竞争力,振兴乡村产业才有希望。
王印是为上海“菜篮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上海润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连续三年被评为青浦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润晨农业2010年正式起步,2019年经营额超亿元之后,连续实现高增长,经营额和利润率都超过了18%,靠的是B2B经营模式和二、三产反哺一产的策略。过去20年,随着上海人工成本等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带着“野蛮生长”基因的蔬菜规模经营户原地踏步的多,无力为继的也不少,像润晨农业这样经营额、效益稳步增长,每天为上海15万人提供“菜篮子”服务的企业,实属凤毛麟角。
王印告诉记者,同样是围着一棵菜,同样是B2B规模化经营,如果不能广泛联合有技术有经验的菜农形成特色规模经营,即便企业勉强维持着,对一个地区产业振兴的贡献也是很有限的。
过去十年,王印和他的团队通过三产配送服务、二产净菜预制菜加工所得利润反哺种植端,在青浦区太来村形成了大叶蓬蒿、米苋等小品类绿叶菜的规模化,走出了一条稳步增长高效增长的路子,沉淀下了润晨菜缘、太来菜缘两大品牌资产。2021年,“一棵菜成就三产融合”获得第五届上海市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成长组一等奖,随后获得第五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总决赛三等奖,由此可见,润晨的经营模式和策略,已经在乡村振兴时代得到八方回响。
培育品牌资产 构建区域产业联合体
松江大米、松林品牌生态闭环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确保了松江区超过一半的大米和每年近15万头生猪,得到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的认可。松江猪粮高质量发展模式却没能有效推广,即便在上海,目前也只有松江区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稳定获利,不得不说这是推动农牧业绿色高效发展进程中的遗憾。分析其原因,本质是缺少区域农业产业品牌资产和强势品牌引领下的规模化联合。
近百个家庭农场主加盟松林猪肉、松林大米品牌闭环,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主们因此每年共享了1000万元养猪收入,加盟松林大米品牌的家庭农场主们分享了600万元订单农业带来的稳定收入。松江大米品牌联合社成员也获得了高产高效,一是松江大米品牌和松林品牌资产辐射能力强,二是在松林这个强势品牌的效益激励下形成区域联合经营模式。
记者发现,不少地方不是不想推广松江区的猪粮模式,而是培育区域产业品牌资产需要时间,强势品牌引领下的规模化联合需要信任,信任的培育也需要时间。
金山区廊下镇勇敢村的产业振兴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菌菇是廊下镇的传统产业,去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廊下蘑菇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金山区85个经济薄弱村超过1.6亿元的集体资金投入了菌菇产业,确保年返利息6.2%。要不是2010年廊下镇引进并坚定不移培育“联中”企业品牌和“联中1号”产品品牌,要不是2018年之后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品牌引领模式探索联合经营,勇敢村能不能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不好说,85个经济薄弱村分享“联中1号”品牌附加值,肯定是不现实的。
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非常看好廊下蘑菇小镇的前景,他全程参与了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引进和品牌培育过程,是他为“联中1号”品牌通过品牌联合扩大规模效益提供了思路,即政府通过工厂化设施投入帮助村企合作共兴产业。
“联中1号”以其当天采摘当天送达市民餐桌的优势而成为上海市场上双胞蘑菇第一品牌,占了地产双胞蘑菇97%以上市场份额。但是,勇敢村8家蘑菇专业合作社加盟之后,“联中1号”品牌产品所占上海市场的比率才超过20%,今年合作社新的生产线投产后也不超过30%,市场潜力相当大。“联中1号”品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只要政府、企业、蘑菇种植户联合起来,通过原料、技术、加工、销售、价格、品牌“六统一”的经营模式,复制蘑菇亿元村不是问题。而通过联合,联中合作社不仅能坐稳江南草菇菌工厂化经营第一的位置,还能不断获得品牌溢价带来的规模效益,产业何愁不兴?!
2021年,上海另一个获得菌菇特色亿元村称号的是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天平村菌菇产业的振兴,同样是通过宝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罗店镇等各级政府引进培育上海永大菌业有限公司和“珍菇园”品牌,积累了强势品牌资产的企业通过反哺成为宝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榜样。
对此,沈文总结认为,强势品牌资产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宝藏,事关“米袋子”“菜篮子”的品牌培育,政府不能做甩手掌柜,要立足传统产业,根据市场供求趋势引进和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用效益、利益促联合,用机制保护联合。
融入品牌延伸 再续稳增长高效益
政府、农业企业及合作社、规模经营户联合培育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目前,在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构建产业闭环、通过完善产业链提高竞争壁垒是行之有效的模式,那么,对于已经形成闭环和全产业链的地方,如何继续保持稳增长高效益呢?答案是明确的,融入品牌延伸,即拥抱延伸品牌价值链的人和事,提高区域农业产业、农产品的溢价能力。
记者采访“珍菇园”品牌创始人黄国标和“润晨菜缘”品牌创始人王印时,问到同一个问题——服务“米袋子”“菜篮子”的农业企业合作社下一个爆发点在哪里?两位企业当家人和品牌创始人观点一致,他们认为,未来服务“米袋子”“菜篮子”的合作社、企业一定是强势产品品牌引领之下的高增长高效益。
记者了解到,两位品牌创始人已经各自在整合产品品牌创建资源,他们的路径也是不谋而合,即通过科技赋能,为预制菜品牌、新产品品牌注入新价值,构建竞争壁垒,赢得附加值。
同样的,已经成功构建了猪肉、大米全产业链的松林品牌创始人王龙钦,也已经着手布局包括松林鲜肉包子在内的米面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松林集团已经决策投资生猪-蔬菜绿色循环全产业链,继续复制特色高质量农产品品牌成长模式。
宝山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孙晋分析总结该现象后指出,英雄所见略同,政府、经营主体如果不尽快形成差异化竞争意识,不强化品牌引领,一不能服务好“米袋子”“菜篮子”,二无法振兴区域农业产业。
基于这样的认知,宝山区已经着手挖掘、培养宝山特色农产品,并明确这一工作要结合永大菌业子品牌创建工作,联手延伸品牌价值链,丰富全产业链。
记者由此联想到,在上海振兴农业产业的探索实践中,以强势品牌主导粮食蔬菜全产业链建设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最近两年,在上海社区新零售领域迅速崛起的浦东清美鲜家,继去年形成500家门店规模的基础上,2022年再增设500个门店,短短两年时间就在浦东建起了5000多亩蔬菜基地,是二、三产反哺一产经营策略的又一个成功案例。自2020年以来,浦东探索以品牌引领、主体联合产销对接、利益共享为特征的浦东新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该模式因为能更好地满足上海市民的口福,更有效地实现经营者的附加值而广受欢迎。截至目前,跟“米袋子”“菜篮子”相关的联合体已经达到25个,辐射面积近10万亩,其中水稻品牌化经营比例近15%。